鱼种论述:抚远大马哈鱼,在生物学分类中属于鲑形目、鲑科、太平洋鲑属,在黑龙江省抚远市是当地的特产。
形态特征:身体略呈纺锤形,头部侧扁,吻部外突,口裂与鸟喙相像,脂鳍较小,尾鳍呈深叉形。在海洋中,身体呈银白色,洄游至河流中后,背部和体侧会先后变成黄绿色、青黑色,但肚子的颜色不会发生变化。
保护范围:包含海青乡、通江乡、抚远镇等4个乡镇的直辖水面。
一、抚远大马哈鱼的简介
1、鱼种论述
抚远大马哈鱼是黑龙江省抚远市的特产,在生物学分类上属于动物界、脊索动物门、硬骨鱼纲、鲑形目、鲑科、太平洋鲑属(太平洋鲑属亦称钩吻鲑属、大马哈鱼属、大麻哈鱼属等)鱼类,黑龙江省抚远地区渔业生产由来已久,事实上“大马哈”就是源于乌苏里江流域赫哲语的音译。
2、形态特征
(1)抚远大马哈鱼略呈纺锤形,头后至背鳍基部前渐次隆起,头侧扁,吻端突出,微弯,口裂大形似鸟喙,脂鳍小,尾鳍深叉形。
(2)生活在海洋时体色银白,入河洄游不久色彩变得非常鲜艳,背部和体侧先变为黄绿色,再逐渐变暗呈青黑色,腹部银白色,体侧有8-12条橙赤色的婚姻色横斑条纹。
3、保护范围
抚远市位于中国东北边陲,东、北两面与俄罗斯隔黑龙江、乌苏里江相望,南邻饶河,西接同江,境内鱼类资源丰富,包括21科72属105种鱼类,2011年11月22日抚远大马哈鱼被农业部批准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,保护范围包含海青乡、抓吉镇、通江乡、抚远镇等4个乡镇直辖水面。
4、所获荣誉
(1)2005年,黑龙江省抚远市被有关部门评为“中国大马哈鱼之乡”。
(2)2006年,抚远大马哈鱼子被正式批准成为民族地理标志保护产品。
(3)2011年,抚远大马哈鱼被正式批准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。
二、大马哈鱼的种类
1、大马哈鱼(狗鲑)
(1)大马哈鱼是指名亚种,俗称大麻哈鱼、马哈鱼等,体侧扁、纺锤形,口端位,上颌骨后延至眼后缘似鸟喙状,背鳍居于体中央稍后,腹鳍起点于背鳍后方,尾鳍分叉较浅,有脂鳍。
(2)溯河回游时体背侧黄绿色、腹部呈银白色,随着时刻推移体色逐渐变暗并在体侧出现10-12条紫红色纵斑纹的婚姻色。
2、驼背大马哈鱼(粉红鲑)
(1)驼背大马哈鱼是大马哈鱼的一种,俗称细鳞大麻哈鱼、驼背鲑等,体梭形、侧扁,口端位,侧线完全,体被圆鳞,鳞细小,脂鳍位背部尾柄上,臀鳍基部末端前。
(2)脂鳍末端游离成屈指状,尾叉浅形,体背部青黑色,体侧、腹部银白色,背部、尾鳍上有椭圆、半圆等不同形状的黑斑点,繁殖期全体变黑。
3、红大马哈鱼(红鲑)
(1)红大马哈鱼是大马哈鱼的一种,俗称青背大马哈鱼,因肉质呈深红色而得名,无黑斑,可与王鲑、银鲑和粉红鲑等相区别。
(2)鳞细小、鱼尾较细,可与狗鲑相区别,广泛分布于日本北部、俄罗斯到美国华盛顿州的北太平洋水域,常见个体2-3千克,最大个体可达4千克以上。
4、大鳞大马哈鱼(王鲑)
(1)大鳞大马哈鱼是大马哈鱼的一种,俗称奇努克鲑、春鲑等,主要产于北太平洋,体色呈银白色,具黑色圆斑。
(2)在阿拉斯加大鳞大马哈鱼会从育空河游向美加边境的上游水域,全程3000多公里、耗时60天,在其他地区洄游时刻相对较短,出于一系列缘故能上演这种生活之旅的大鳞大马哈鱼越来越少。
5、银大马哈鱼(银鲑)
银大马哈鱼是大马哈鱼的一种,俗称麻哈鱼、马哈鱼等,尾部肉垂没有黑斑并具灰色齿龈,可与大鳞大马哈鱼相区分(大鳞大马哈鱼尾两侧肉垂有小黑斑,齿龈为黑色),尾较粗,可与狗鲑相区分,广泛分布于北太平洋海域,但总产量较驼背大马哈鱼、红大马哈鱼和大马哈鱼却相差甚远。
6、马苏大马哈鱼(樱鳟)
(1)马苏大马哈鱼是大马哈鱼的一种,俗称孟苏大马哈鱼、奇孟鱼等,外形、体色均与大马哈鱼相似,主要区别是尾鳍呈弯月形。
(2)白色鳍条比大马哈鱼多,臀鳍凹形,背鳍起点距吻端比距尾鳍基稍远,背鳍有黑色斑块,尾鳍有黑色小斑点,体侧有数条鲜红色的横斑纹,尾部也略呈鲜红色。